《圍城》是錢鐘書先生的經(jīng)典之作,講述了民國時期主人公方鴻漸的人生歷程,書中的人物被困于婚姻、職業(yè)、人生等各種圍城,難以自拔。其主要內(nèi)涵是圍在城里的人想逃出來,城外的人想沖進去。它告訴人們,人生處處是“圍城”,沒有結局,存在著永恒的困境?;橐?、職業(yè)、人生也罷,工作也是如此。我們在工作中,同樣面臨各種各樣的圍城,比如:業(yè)務交流不暢、爭論不斷,35歲職場現(xiàn)象等。形成圍城的原因有很多,需要我們結合現(xiàn)實情況分析對待,方可破解困境。那么,我們應該怎么做才能跳出工作中的圍城呢?
首先,要心懷空杯心態(tài)。功夫巨星李小龍也非常推崇這句話:“清空你的杯子,方能再行注滿,空無以求全。”一只杯子,如果裝滿水,自然無法再往里加入,上限也就注定。而一只空杯子,卻有無限可能,裝入水就成了一只普通的水杯;裝入咖啡,也許就是一杯星巴克。一杯水與一杯星巴克的價值,結果不然而喻。我們要心懷空杯心態(tài),將過去歸零,與時俱進,增加自身能力,做一只高附加值的杯子。
其次,要摒棄經(jīng)驗主義,樂于聽取他人意見。職場中有一個35歲現(xiàn)象,35歲的打工者屬于職場老人,處于求職產(chǎn)業(yè)鏈的低端,備受歧視。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,身處該年齡段的大多數(shù)職場老人缺乏持續(xù)學習的能力,常常按照經(jīng)驗主義開展工作。當別人溝通業(yè)務時,第一反應是拒絕聽取他人意見,固執(zhí)己見,無形中放棄了溝通學習的機會,長此以往自身能力并沒有跟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長,原地踏步,最終成了職場人員優(yōu)化的犧牲品。子曰:“三人行必有我?guī)熝伞?rdquo;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,我們要樂于并且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,取其精華,為我所用。
第三,學會換位思考,嘗試從對方角度思考問題。《人民日報》有這樣一段話:“其實我們都沒錯,只是因為我們所站的位置不同。凡事?lián)Q位思考,人生就會豁然開朗。”工作中,比較容易出現(xiàn)業(yè)務爭執(zhí)的情況,而且往往會爭得面紅耳赤。其實,雙方都沒有錯,問題在于雙方站的角度不同,爭論必然出現(xiàn)。如果出現(xiàn)爭論時,雙方都能夠各退一步,嘗試站在對方角度看問題,那么,既能化解矛盾、減少爭論,又能開拓視野、發(fā)散思維,從多種層面去看待問題,收獲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最后一點,要具備持續(xù)學習的能力。能力的不斷提升,是自我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。唯有不斷學習,提升能力,才能打破35歲職場圍城。職場中,企業(yè)往往會重視員工的培訓工作。而培訓效果差異歸根結底在于,人員是否有持續(xù)學習的意愿和能力。同樣的培訓課程,有的人學到了真才實學、學以致用;有的人敷衍了事,自然不必談有什么效果。清代王國維引用三句古詞來形容學習的三種境界:第一種境界是“昨夜西風凋碧樹,獨上高樓,望盡天涯路”;第二種境界是“衣帶漸寬終不悔,為伊消得人憔悴”;第三種境界是“眾里尋他千百度,驀然回首,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”。學習不是學生的專利,而是每個人人生中的必修課,是否能夠持續(xù)學習更是決定了人生的層次。如果單純局限于學校中的書本知識,我們的人生也許就只能“獨上高樓,望盡天涯路”;踏入職場,故步自封,堅持經(jīng)驗主義,必然會是“衣帶漸寬終不悔,為伊消得人憔悴”……
職場里的人想逃出來,職場外的人想沖進去。身處職場中的我們,唯有不斷學習,增強自身能力,方可破解35歲職場“怪圈”;日常工作中,心懷空杯心態(tài),摒棄經(jīng)驗主義,嘗試換位思考,化解職場爭論,才能夠幫助自我跳出工作圍城,到達“眾里尋他千百度,驀然回首,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”的境界,做圍城外的職場人?!?/div>
(總經(jīng)理辦公室 郭冬)